數位廣告詐騙 這次受害的是廣告主!

不知不覺就中標了!」,這是現代辦公室最常見的對話,但民眾不知道,新興的數位廣告詐騙,是藏有惡意「藏鏡人」不斷點擊廣告或下載要推廣的App,其所帶來的不實流量,正在鯨吞蠶食行銷效益,並為全球品牌與廣告主帶來巨大威脅。

ppier今日公布《亞洲數位廣告詐騙行為研究報告》,從Appier內部超過40億筆使用者真實行為資料中,剖析傳統與新型態廣告詐騙行為。報告顯示,在亞洲,藉由AI所偵測到的偽裝行動應用程式,其下載率較傳統防治機制還要高出2倍,在台灣更是高達3倍;而從廣告成效來看,惡意的數位廣告詐騙,將造成企業廣告投資報酬率極高損失。

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沛星互動科技( Appier)技術長暨共同創辦人蘇家永表示,隨著科技進步,數位廣告詐騙手法不但日新月異、偵測難度也愈來愈高,對廣告產業造成嚴重損失。

蘇家永表示,廣告主投放數位廣告後,不管是點擊數、廣告後的安裝或曝光數,都有可能是機器人或幽靈網站的造假結果,其目的就是騙廣告主的錢,讓他以為錢拿去花在數位行銷上有效,但事實上就好像是把錢丟到水裡,並沒有效果。

根據調查報告指出,2017年數位廣告,造成全球至少65億美元損失,行動程式中,更有高達13%的流量藏有廣告詐騙風險。

蘇家永說,有廣告主希望投放目標為在台灣地區的消費者,但流量卻是從中國或其他地區而來,另外又如原本花錢要鎖定某入口網站,但結果流量卻從完全不相干網站而來,但廣告主卻不知道還白白付費,有些惡意行為是會透過程式或廣告手段誤導分析工具,尤其許多遊戲廣告,會變成幽靈點擊誤導效果。

蘇家永指出,人工智慧為基礎所開發的廣告詐騙偵測機制,能協助企業有效地偵測新興詐騙手法,並過濾可疑流量,讓廣告主每一筆行銷成本,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。

其中傳統與AI偵測機制,差別就是在傳統廣告詐騙偵測機制侷限在1至3個條件(維度)分析,並仰賴人為定義的簡易規則來過濾可疑流量;而AI可以分析超過80個不同條件的資料,例如在10秒內就完成App安裝(正常應該超過1分鐘),或是在不合理的時段、地區安裝或點擊App等,其自我學習的能力,更可以即時分析、歸納出先前尚未出現過的可疑詐騙模式,幫助廣告主提早預防新興的廣告詐騙行為。

蘇家永也建議,就如同網路與金融詐騙一樣,數位廣告詐騙手法也不斷在進化當中,企業需要具備能快速偵測和抑制惡意威脅的因應能力,而傳統的防治機制已經無法跟上不肖業者的腳步,用人工智慧來打擊各種新興的廣告詐騙模式,將會是企業較聰明的選擇。

自由時報 2017-12-13 14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