煩躁愛生氣 不一定是躁鬱症

在日常生活中,也許你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題,「我最近脾氣不好,心情浮躁,容易生氣,應該有躁鬱症!」「我身邊的朋友、同事說我心情起伏很大,是否我有躁鬱症?」這樣的情緒起伏能否被歸類為躁鬱症?

其實在精神醫學的診斷中,必須擁有更完整的資訊才能進一步判斷是否為醫學上的躁鬱症,它和一般人說的「躁鬱」是顯著不同的。

其實躁鬱症在目前的精神醫學上需要更嚴謹分類,大致上來說,躁鬱症可以稱作「情感性型精神病」或者「雙極性疾患」,主要可以分為兩型(第一及第二型),是一種情緒表達出現障礙的疾病。

引發躁鬱症的原因有很多,目前醫學上傾向於跟遺傳基因、腦部內分泌失調(血清素、多巴胺等)、心理環境因素,甚至是因身體疾病引起(包括內分泌疾病、藥物濫用、免疫疾病、電解質不平衡等)有關。

在 狂躁期間,病患的症狀包括:情緒高昂、異常興奮、自我膨脹、活動量增大、睡眠時數減少,但精神很好、話量增加、容易生氣、注意力分散、意念飛躍,甚至從事 一些危險的行為(瘋狂購物、性慾旺盛、開快車、自殺等)。當一個人有這些症狀中的2-3項時,且持續一週以上時,就可能是躁症發作。

◎躁鬱症的治療目前還是傾向於藥物治療為主,心理治療為輔。

●藥物治療目前以情緒穩定劑「鋰鹽」,抗癲癇用藥為主。

●在躁症急性期通常須合併抗精神病藥物、鎮定安眠用藥等輔助。

●在憂鬱期間,醫師會評估是否給予適量的抗憂鬱劑合併使用。

●在疾病穩定期間,持續性的藥物疾病衛教,合併心理治療是較好的選擇。

心 理治療的目標,著重在病患心理衛教(疾病的生物學基礎、病症的藥物治療、壓力在症狀表現的影響、憂鬱與躁鬱兩者的認知與行為元素)、自我監測(從正常的情 緒與行為中區辨出疾病特徵、評估疾病如何影響病患日常生活、發展復發跡象的早期預警系統,更明確標出心理治療後續的切入點)。

躁鬱症患者在適當的治療下,仍可過著與一般人一樣的生活,甚至生活功能表現也能很優秀,金曲歌王陳奕迅、好萊塢影星凱薩琳麗塔瓊絲,甚至美國已故總統林肯、羅斯福、音樂家貝多芬、作家海明威都是飽受過躁鬱症之苦的名人,最後他們也克服了這個疾病,並有重大個人成就。

所以了解醫學上的躁鬱症定義,下次在生活中覺得情緒出現問題,別排斥到精神科,接受醫師做進一步的鑑定,到底只是煩躁的情緒?還是真正的躁鬱症?

2015-09-01 自由時報